特色药企业受厚待

发布日期: 2008-04-29 | | 【关闭窗口】

2007年,资本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流向了特色药(Specialth Pharma)领域。华尔街募集的264亿美元中有31%定向融资给生物技术企业和特色药企业,其中不少特色药企业通过可转换债券或二次公开募股轻易融到了上亿美元的资金。

2008年,IPO市场冷清,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案例。而反向并购却比以往更加火爆,风险投资仍然保持活跃。那么,谁是这些投资者的意中人?谁在行业里唱主角?答案就是:Specialty Pharma!

为什么华尔街对特色药企业如此厚待?这对我国医药企业有什么启示?

融资不减速

今年以来,尽管股市冷清、经济萧条,特色药企业仍然没有放慢融资步伐。

1月9日,美国特色药公司Zogenix募集了1800万美元,专门开发疼痛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药的免注射给药系统。该公司早在2006年8月就募集了6000万美元,从Aradigm公司购买了多个产品。

1月23日,特色药开发公司Endotis募集了2500万美元,用于开发肿瘤用药和抗血栓的小分子糖药物。

1月25日,专注于抗感染药物开发的特色药公司MiddleBrook药业,通过私募筹集了2100万美元。

2月6日,Dynogen制药通过反向并购上市,募集了9800万美元,重点开发消化道疾病用药。

3月11日,位于德国的EUSA公司以2260万美元并购美国肿瘤特色药公司Cytogen。EUSA药业自身也是特色药公司,Cytogen有3个抗肿瘤药和1个镇痛药在美国上市,有自己的销售团队和商业运作平台。二者良好的互补性得到国际风险基金TVM 资本的鼎力支持。

潜在重磅药

众所周知,多年来大药厂都有很深的重磅药情节,其成败主要是靠重磅药策略或商业模式,业绩主要来自那些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产品。重磅药策略的理由是,开发一个市场容量和销量不足几亿美元的药得不偿失。

但是,重磅药是否一定能开发成功?是否一定能成为热销品种?

大部分重磅药是针对慢性病、常见病,通常市场上已有许多同类药,开发这类药必须要有独特的优势。除了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之外,重磅药还要面临上市后的安全考验以及政府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稍有偏差或劣势就可能失去市场的追捧,甚至被打入冷宫。

而即使重磅药成功上市,产生立普妥的巨无霸效应,也不可能包揽所有的医药市场需求。对于缺医少药的几千种疾病,还是需要有成百上千种特色药。特色药虽然没有年销售额10亿美元这么大的市场规模,但通常是医生和患者喜好的品种,而且是整个医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病救人必不可少的。

另外,有的特色药在上市之初或许销量不是很大,但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新适应症的发现产生了很好的市场表现。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美国著名的特色药公司Cephalon药业的拳头产品Provigil(莫达非尼)。Provigil最初用于嗜睡症,当时没人相信该药会成为重磅药。但该药去年的销售额已超过7亿美元,其中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标签外用途,包括疲劳、抑郁、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时差综合征的治疗,以及增强脑功能,到2010年有望成为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药。

专注的力量

市场容量或销售峰值不到2亿美元的特色药往往不为大药厂所看好,很多特色药是大药厂内部开发多年,但由于市场太小、产品重叠,或安全疗效没有达到某些内部考量指标,最终被大药厂放弃。这些不被大药厂看好或被中途放弃的项目恰好给中小医药企业带来了商机。

而中小企业比较灵活、负担轻,可以专门开发某一类产品,或一个特色产品。如果成功,就能赚得相当可观的利润,并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如果失败,也“船小好掉头”,转而开发另一类或另一个特色药,照样有机会获得投资者的注资。

特色药主要靠市场需求驱动,对于市场销售队伍的促销行为相当敏感。只要对专科医生目标群体定位准确,小型销售队伍即可有效推广,从而刺激药品销售稳健增长。此外,由于开发周期短,主要靠技术转让起步,特色药企业可以把钱和精力投向最关键的地方。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医药经济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