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通信方式标准化将带来什么?

发布日期: 2009-03-09 | | 【关闭窗口】

目前,不同国家医疗器械的标准各异,使得同样的医疗器械在不同国家之间不能通用,更不用说数据分享了。而如果建立起一个国际标准,就会有助于全球不同医疗器械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提高医疗保健专家的效率和灵活性。此前,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曾预言,技术动力是全球医疗保健行业的下一个前沿领域。 
    
  那么,现在医疗器械间数据传输存在什么问题?医疗器械通信方式标准化要解决什么问题?给人们的医疗健康状况将带来什么变化?日前,记者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2009年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席贺斌博士和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张元亨教授。 
      
医疗网络系统缺乏 限制病人流动性 
      
记者了解到,建立和发展医疗保健行业标准是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在该领域的一个关注点。他们与多个公共和私人的国际组织共同合作,内容包括确保可靠的医疗保健网络、推广个性化的医疗保健信息、推广无线医疗保健通信、网真技术在医疗保健信息技术的应用、标准化的电子健康记录以及危重病人护理医疗器械之间的互操性等。 
      
谈到医疗保健网络,张元亨教授认为,目前中国正努力与国际进行接轨。大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已建立了通信网络,数据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快速传输。然而,除三甲医院外的社区医院和私营医院还没有建立这样的医疗网络系统,这不利于病人的治疗,因为病人存在着流动性的问题。 
      
医疗器械标准各异 数据难以分享 
      
建立和发展医疗保健标准的第一个层次就是医疗器械之间数据传输标准的建立。这个国际标准的建立有助于全球不同医疗器械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提高医疗保健专家的效率和灵活性。 
      
张元亨教授谈到另一个层次也是目前他的研究重点,即建立国际化的标准以判断医疗保健器械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张元亨以他正研究的一个项目“连续血压计”来举例说明。“连续血压计”是一个新型的血压测量方法,使用旧式的血压计测量我们只得到两个血压值,高值和低值,但使用“连续血压计”,可以得到多个血压的高值和低值,及其平均值,这样便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 
      
张元亨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与医疗保健方面的专家共同研究这个新型血压计的操作标准,更需要和企业一起探讨实际生产制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医疗器械通信方式标准化 
      
解决什么问题? 
      
贺斌博士认为,医疗器械通信方式,或者说医疗器械的数据传输方式的标准化主要能解决国际医疗保健行业的三个问题。 
      
首先是解决不均匀性。数据传输方式的标准化使不同生产厂商、不同型号的医疗器械系统能够实现互相操作,在数据分享的过程中不再需要使用特殊的转换器或适配器。 
      
其次是实现了语义的可比性。今天,大多数的医疗器械正使用着不兼容的专有语言,也就是不同的通信标准。通信方式的标准化将使得来自不同医疗器械的数据实现无缝对接,将极大地简化了电子健康记录和临床决策系统的程序,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功能性。 
      
第三是实现通信方式的标准化将降低整个医疗保健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实时治疗的可能性和信息量。也就是说,医护人员能根据更丰富的医疗数据作出更多及时的照护决策。最终,病人安全将得到巨大的改善,照护的质量也将大大提高,并能减少照护的成本。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对全世界的人民产生积极的影响。 
      
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及IEEE11073定点护理医疗器械通信协会主席Todd Cooper先生之前曾表示,“这个想法源自科技的融合,有助于全球病人护理服务的进步。这样的数据共享能为医疗保健专家提供更大的灵活性,让他们紧密合作并利用重要的医学数据挽救病人的性命。” 
      
标准化实施需各方通力合作 
      
专家认为,医疗器械通信方式的标准化需要件和软件的配合。对于已有的医疗器械,将通过更换必要的硬件和软件系统来实现标准的一致。而新型的医疗器械将通过安装软件系统,实现通信方式的标准化。 
      
医疗器械通信方式的标准化的具体实施需要医疗保健专家、生产厂商、IT工程师以及政府四方面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 
      
张元亨举例说,假如生产厂商觉得无利可图,他们就不愿意生产新型的医疗器械,因此作为研发的医疗保健专家和IT工程师就必须努力将这一构想变得现实和可操作的。而政府的支持,特别是研发资金和资源的投入将大大加快医疗器械通信方式的实现和普及。 
      
贺斌表示,目前重点是制定所有医疗器械通信的协议和标准,来提高通信的效率。这个协议和标准的制定有赖于各国政府的投入和专业组织。  


来源:新华社稿件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