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打磺”背后暴露国家相关标准缺失

发布日期: 2011-04-06 | | 【关闭窗口】
近日,在中药材的主要生产地区——甘肃省陇西县的首阳镇,定西市下属的陇西县、渭源县、岷县等几个县,发现当地生产的药材并不是收获晒干之后就直接上市销售,而是要经过一个特别的加工环节,而对于这个加工过程,当地人三缄其口,那么这些药材加工背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实际上,这个所谓的“秘密”就是当地对中药材进行“打磺”,这在当地已经是业内众所周知的“潜规则”。而之所以要对中药材进行“打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保证中药材色泽光鲜,有一个好的卖相;二是可以让中药材保存的时间更久,“打磺”之后的中药材可以防止病虫侵害。

    然而这样的做法却是建立在损害人体健康的前提上。由于为中药材“打磺”的原材料为硫磺,因此在“打磺”的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这是对身体有害的。“打过磺”的中药材不仅会使药品本身性状变化,使治疗效果降低,还会造成重金属中毒。而如果长时间接触“打过磺”的中药材,那么还会对人体肝肾功能带来严重损害。

    而遗憾的是,虽然早在04年,国家药监局就已明令禁止采用硫磺熏制中药材,在05年版的国家药典中也删除了用硫磺来熏蒸中药材的方法。2010年版的国家药典也首次提出了检测中药材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方法。但是如何检测、究竟中药材中含有多少二氧化硫属于正常区间,相关部门却并没有提出具体和统一的标准。

    郭凡礼表示,这样就让国家出台的检测中药材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成为空谈,因为即便将中药材送检,也根本无法判断中药材的含硫量是否已经超标,这正是目前的尴尬所在。但是在香港、日本以及韩国,其对中药材含硫量的要求非常严格,一般来说,这些国家或地区把中药材中二氧化硫的最高限量定为每千克30毫克,这项标准将为药材的安全保驾护航。

    郭凡礼认为,目前想解决中药材“打磺”事件需要从两方面来入手,首先是制订严格的中药材生产规范,并出台检测中药材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标准,加强对中药材从种植、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另一方面要建设标准化的药材仓储以解决中药材的存放问题,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药农用硫磺熏蒸来储存药物。                                                               (中投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