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在华投资现状研析

发布日期: 2011-01-11 | | 【关闭窗口】

我国有着巨大的市场、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低成本的临床试验资源,医药市场规模连续多年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全面实施,市场容量急剧放大,进一步助推了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热潮。

本文将通过对国外医药企业在华投资的总体情况、态势和主要特点等进行归纳分析,指出对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和国民卫生健康事业可能产生的影响。采取实证分析、数据支撑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力求从产业安全的角度,揭示出在全方位开放条件下,我国医药产业这一战略性支柱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机遇,并提出如何确保外资企业在华医药领域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推动实现内外资企业间的合作共赢。

吸引外资成效显著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在全球尤其是欧美市场上空笼罩,欧美等发达国家医药市场增长较为缓慢。我国有着巨大的市场、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低成本的临床试验资源,医药市场规模连续多年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全面实施,市场容量急剧放大,进一步助推了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热潮。

2009年,相当一部分在华外资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企业的销售额,均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2010年,在华外资企业的销售额依然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我国医药行业对外开放较早,竞争相对充分。自1980年首家外资企业日本大冢制药落户天津至今,跨国企业在华医药领域的投资不断扩大。包括辉瑞、默克、罗氏、葛兰素、诺华、拜耳等全球前二十大制药企业,均已在华投资设厂,不少外资企业还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研发中心,并把触角伸向药品批发领域,在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2009年,我国医药行业利用外资方式既有独资也有合资和合作。目前,合资和独资类企业数量约占我国医药企业总数的30%,销售额约占整个医药产品销售额的26%~27%,是中国医药市场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在全球经历新一轮医药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国外药企在华投资的行动愈加频繁,其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展。

在华投资迅速扩张

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医药行业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23个,同比下降15.2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11亿美元,同比增长33.66%。港澳台及外商固定资产957亿元,同比增长15.16%。港澳台及外商权益1653亿元,同比增长24.38%,在医药制造业所有者权益中占比31.1%。医药制造业三资企业总产值(当年价)3111亿元,同比增长21.05%,在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当年价)中占比31.1%2009年,样本医院中外资企业销售额为714.0亿元,同比增长23.0%

近年来,大部分在华业绩出色的医药企业,大多是依靠专利药物的收入,而随着专利药研发与上市愈加困难,疫苗、OTC、非专利药、保健品等产品已成为外企争夺中国市场的“新利器”。

20096月,葛兰素史克与海王生物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龙合作,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致力于研发、生产、销售疫苗及其相关产品,建亚洲最大流感疫苗项目。全球第二大仿制药生产厂家山德士也表示,将加快进入中国的仿制药市场,其奉行的宗旨将是“国际品质、亲民价格”。有关情况显示,除继续在专利药物方面维持绝对优势外,跨国企业在疫苗、过期专利药、OTC等方面亦摆开了大规模阵势。此外,在医疗器械领域,外资企业的扩张态势亦十分明显,并开始向纵深发展。2009年,包括西门子、强生、美敦力等在内的跨国医疗器械公司在华的销售额均快速增长,平均增长率都在30%以上。2009年,飞利浦在苏州新建了生产CTMRX射线设备为主的生产基地,并将在未来5年内累计投资5400万美元;德国西门子也表示,将开发出适应中国基层医疗服务的产品线,进军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

据美国权威机构IMS公司的最新统计,在华外资企业中,诺华已成为业绩增长最为快速的企业,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华投资成为主要动因。20042009年,诺华在华实现了76%的复合增长率,总投资额累计已达40亿元人民币。诺华销售额2008年的增长率为19.8%2009年则达到32.6%,其中在专利药领域,诺华制药取得了11.6%的增幅。其次是罗氏,2008年,其销售额增长率只有7.2%2009年则取得了29.8%的增长,增长幅度在外企中最高。拜耳销售额增长率在2008年为30.9%,销售额位列当年外企榜首,2009年则跌至第三位,增长率为21.9%。此外,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辉瑞、礼来、赛诺菲安万特等外资企业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及投资区位方面,2009年,医药行业外资主要来源地为中国香港、丹麦、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开曼群岛、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地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83个,同比下降20.1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09亿美元,同比增长35.73%。医药行业外商投资的主要集中地,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江苏、天津、广东、浙江、吉林、上海、辽宁、山东、福建和陕西等省(市)。

我国医药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较为分散,为赢得在产品销售领域的主动权,不少外资企业采取了分步推进的策略。即除继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占全国药品市场份额约21%的一线城市巩固地盘外,不断加大在二线城市的扩张力度。

近年来,国外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在华医药领域纷纷展开多种形式的投资行动,扩张趋势日益明显,而争取市场主导权的主要方式以并购最为引人注目,数量和规模逐年上升,其主要特点为:

并购生产企业赢得成本优势

当前,许多跨国制药企业为了在非专利药物的生产上获取规模效益,降低成本,不断兼并重组,其主要目标就是我国大型生产企业。

200411月,荷兰帝斯曼集团(DSM)表示欲与华北制药成立以生产青霉素为主的合资企业,投资1.64 亿美元以及价值8400万美元的国际一流生产线。对帝斯曼来说,华药既具备低廉的生产成本和资源优势,又有强大的生产能力,既可以利用华药的成本优势为其生产高质低价的原料药,又可通过其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强势进入中国维生素、抗生素原料药高端市场。由于此案未最终获得批准,否则将成为跨国企业在华最大的制药业并购案。

20059月,马来西亚制药企业发马以569万美元收购了无锡华源长富药业40%的股权。同年,日本抗生素企业明治制果株式会社投资30亿日元与鲁抗合资生产医疗用原料药和动物用抗生素原料药。200710月,德国拜耳以10.72亿元人民币收购了东盛科技麾下“白加黑”等3OTC品牌药。东盛科技OTC业务占其主营收入的80%以上,此次并购实际上是划走了其大半壁江山。200811月,英国最大的医械生产企业史密斯医疗并购浙江大学医学仪器有限公司,从而占据了国内医用注射泵市场的最大份额。

加快进入二三线城市

我国医药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较为分散,为赢得在医药产品销售领域的主动权,不少外企采取了分步推进的策略。即除继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占全国药品市场份额约21%的一线城市巩固地盘外,不断加大对占市场份额约37%的二线城市的扩张力度。

在一、二线城市,上至500床以上的大医院,下至300床以下的中小型医院,经常能见到外企医药代表的身影,且销售队伍不断扩大。目前,外企已将目标紧紧盯住了要重点发展的社区,启动了针对性较强的销售培训。在占全国药品市场份额约16%的三线城市,由于大多数外企采用依托中间商销售的模式,不直接向医院派出销售代表,故长期以来无法控制医院销售渠道。于是,外企纷纷调整营销模式,直接派出销售代表,这一动向在较为富裕地区的三线城市尤为明显。

根据我国入世承诺,20041211日起医药流通领域全面对外开放,外企可在华从事包括采购、仓储、运输、零售及售后服务在内的所有经营活动。对外企而言,通过并购细分市场内的领先企业,可以达到规避进入障碍,节约准入成本,进而全面占有营销渠道的目的。

200412月,美国美华医药以100万美元的股权,全资收购北京万维医药,成为首家独资进入我国医药分销领域的外资公司。20057月,美国博士伦出资2亿美元,收购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55%的股份。博士伦的这一收购,将山东正大的营销网络与其眼科强势品牌重新组合,大大加快了博士伦在中国眼科市场的扩张。20054月,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住友商事(中国)与河南天方药业签订《股份购买协议》,日方可以利用天方药业庞大的销售渠道直接进入河南这一人口大省的药品分销领域。2008年,通用集团收购了天方药业,此后住友商事决定退出。20071月,英国最大的药品分销和零售公司之一联合博姿(Alliance Boots),宣布与我国第三大药品批发公司广州医药有限公司组建合资企业,联合博姿拥有50%的股权,近年来其在华的营销网络迅速铺开。20075月,上海医药股份又与日本最大的医院药品分销商铃谦株式会社成立合资公司,日方拥有该公司50%的股权。200810月,北欧最大的实业近控股公司瑞典银瑞达集团子公司殷拓亚洲投资8000多万美元入股湖南老百姓,进入药品零售终端。

瞄准生物医药抢占研发优势

目前,尽管少数发达国家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占有绝对比重,但随着生物技术研发领域的不断细分,即使是大型跨国生物医药企业也很难单独完成研发的全部工作。我国生物制药业起步较晚,却拥有一流的科研人才与成果、丰富的疾病资源、较低的临床试验成本和高效的物流与经销网。

近年来,外资企业已将并购的重点转向研发能力突出、产品市场开发前景广阔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新兴生物制药企业。20037月,美国百特投资1500万美元与西安力邦制药组建合资公司,专门生产我国目前普遍应用的静脉麻醉剂双异丙酚。百特是全球著名的医疗产品与服务公司,而力邦制药自主开发的双异丙酚注射液先后为列入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并购可以使美方利用西安力邦的既有优势,降低新产品的研发成本,完善产品线,为进入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创造条件。 

设研发中心实现优势嫁接

近年来,罗氏、阿斯利康、GSK、礼来、拜耳等跨国企业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将其研发优势与我国人才、临床试验优势实现嫁接。

目前来看,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主要特点,一是逐步由非核心类技术开发向核心类技术开发过渡。二是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无锡等科研力量比较集中的地区。三是大多数以非独立法人为主。跨国公司大多倾向于在华设立非法人研发机构,以有利于管理与控制,便于尽快将研发成果商业化。四是技术溢出效应尚不明显。外资研发机构人员较为稳定,少量人员流动也局限于外资企业之间,专利保护严格,其科研成果很少流向国内企业。

200810月,赛诺菲-安万特开始在我国扩建研发机构,扩大研发规模,其在北京落户的研发中心将成为该公司在全球的第四大研发中心,业务涉及药物基础开发、临床研究、生物统计及编程、临床数据管理和注册等,并将加强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的合作。2009年初,拜耳先灵在京投入1亿欧元建立全球研发中心,使该中心成为拜耳医药保健在全球的第四大研发基地。8月,诺华降压创新药依思汀在中国上市,主攻目标是我国基层医疗市场,并投资2.5多亿美元,在江苏常熟设立原料药研发与生产基地。9月,阿斯利康创新中心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从事研发创新型药物,并表示将其未来10年在我国的年业务增长率锁定在22%10月,一向低调的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宣布将新增1亿欧元,主要用于扩大产能和新建研发中心。

迂回进入传统中药市场

中药是我国最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随着近年来欧美替代疗法的广泛兴起和植物药独特作用被重新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外制药企业在华寻找新的具有市场卖点的传统药产品。由于我国政府对外资进入中医药领域有着严格限制,禁止从事列入国家保护资源的中药材加工,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及中成药秘方产品的生产等,因此,不少跨国公司希望通过对中药企业的投资型并购,以打“擦边球”的迂回方式,获取稀缺中药资源,占据传统中药市场份额。

20045月,美国东方生物技术以720万美元收购了以生产中药为主的黑龙江松花江药业100%的股权。20053月,美国日晖集团对华良药业投资1500万美元,专门开发吉林长白山“北药”资源。具有雄厚基础的华良药业在长白山腹地拥有2040亩的GAP种植基地,并购为日晖集团向该领域进军提供了有利平台。20097月,中美史克与天津中新药业旗下的达仁堂中药厂开展合作,涉足中成药销售领域。

医药产业是一个涉及国计民生和公共卫生健康的战略支柱产业。入世后,国外医药企业以并购等方式在华加速投资行动,独资化浪潮不断兴起,“合资-控股-独资”成为外商投资的三步曲,不仅新进入的外资企业希望在华建立属于自己的独资企业,众多已经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也逐渐把目光转向控股或独资。“后合资时代”的来临,对我医药产业的影响将愈加明显。为更清晰地分析问题,现从产业安全的角度,对有关指标逐一简要分析。

指标一:外资市场控制率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外资企业在批发、分销、配送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其生产的药品和进口药品已占全国大城市药品年销售额的60%~65%。而将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的药品总销售量进行统计发现,目前外资企业在整个医药产业的总销售额中占据的份额基本维持在26%~27%左右,其中医疗器械与设备的高端产品约80%市场为外方占有。由于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普遍存在销售半径短、规模小、流通成本高和经营管理不善等弊病,故很容易被具有强大营销能力的外资企业整合,预计未来几年外资的市场控制率将会进一步提高。

指标二:外资股权控制率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逐步开放,外国企业纷纷通过并购、参股或独资等方式扩大对华投资。目前,列入我国外资500强名单的医药企业共有14家,其中,外方控股的医药企业有13家,如西安杨森外方控股52%,天津中美史克外方控股55%

指标三:外资技术控制率

由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专利法》不承认外国药品专利,国内企业可以自由仿制国外的专利药品,导致新药研制严重滞后,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研制新药的能力。我国至今也没有能在国际市场上叫响的西药品牌药,研发领域呈现规模小、能力弱、人才严重不足的特点。

据统计,我国近年来生产的837种西药制剂中,有97.4%为仿制药,新药的比例不足3%。也就是说,几乎全部的先进制药技术都来自于国外,新药市场基本为外资公司控制,整个产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非常高。

指标四:中国品牌控制率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目前在中国最畅销的50种药品中,有40种是外国品牌药。进口药品从1987年进口丹麦胰岛素开始,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500多个种类、1000多个药物获得进口药品许可证,进口药、合资药在中国市场份额直线上升,跨国企业对中国医药产品的品牌输出愈演愈烈。相比之下,我国生产的绝大多数是仿制药和医用敷料和耗材等,难以应对跨国企业的品牌攻势。

指标五:受控制企业外资国别集中度

目前,在华投资的跨国企业中,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在整个行业的资金,约占外方出资总额的89%。其中,就跨国制药企业而言,美国占50%以上,德国约占15%,其余国家均在5%以下。

另需指出的是,个别外资企业为将产品加快打入我国医药市场,获取高额回报,不惜采取行贿等不法手段铤而走险,值得警惕。

总的来看,在新一轮全球医药产业重心转移和医疗体制改革东风的推动下,我国已成为全球医药界关注的焦点,并有望成为全球新的医药产品制造中心和最大的医药市场之一。

当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行动愈加频繁,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由外资加快进入带来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外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医药市场不可缺少的主要角色之一,是我国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内外市场界限的逐渐淡化,内外资企业已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方博弈特征。鉴此,中外企业应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建立定期对话与联系机制,鼓励加入相关商协会组织,共同举办论坛、研讨会和开展实质性的生产研发合作等,不断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互信,摒弃“零和规则”,走协作共赢之路,从而确保我国医药产业实现健康、持续和稳定地发展。

来源:医药经济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