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面面俱到句句难懂 新医改方案避谈政府投入

发布日期: 2008-10-18 | | 【关闭窗口】

作者:江金骐 来源:华夏时报

 

9月14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新方案迟迟不能出台,就表明参与协商的十多个部委之间还存在分歧。”在新医改方案公布的前两天,第一任医改方案的参与制定者、卫生部原副部长孙隆椿在《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No.4》发布会上指出。在他看来,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还没有理顺,新方案出台后,至少要经过3年的磨合。

就草案本身而言,看过初稿的人都有一个突出的印象,那就是这份意见稿从头至尾都体现着“面面俱到,句句难懂”的特点。不仅如此,旨在求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意见稿,在1.3万字的文字表述中,竟然没有出现一个用以佐证的数据。

 政府投入未知数

《征求意见稿》指出,要坚持政府主导,明确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

“没有足够的政府投入,公益性无从谈起。”孙隆椿在接受本报记者时说,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由原来的36%下降到现在的17%左右,这种趋势还在继续。

“新方案中并未提出资金投入的多少,甚至连基层医疗投入多少的一个百分比数字都没有,我现在更关心的是资金如何落实,资金如果不落实,医改将成为空谈。”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说,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核心保证,就是政府的大投入。为此,在制定医改方案时,有专家提出了“医疗保障全民覆盖”的设想。

医疗保障全民覆盖,国家和地方政府到底需要投入多大?参与北大医改方案制定的李玲教授说,以上年的医疗费用为基础估算,总费用差不多为6000亿元人民币。对于个人来说,现在个人承担的医疗费是在50%以上,随着政府投入逐步加大,未来比较合理的医疗费负担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各占1/3,以此为基础,再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该把个人负担降低到不超过20%。

搁置部门利益之争

由于涉及多个部门的利益,医改方案的形成过程也被人看做是部门利益的谈判过程。

对于部门之间的利益交锋,《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主编、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杜乐勋也有同感,他向记者介绍,1997年第一次医改时,当时的国家体改委和卫生部,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长时间里相互踢皮球。而这次,新医改所涉及的医药、医院和医保三大块,牵扯到16个部门的权利分配。这其中的公平诉求,最后演化成部门间的利益之争,比如医改中的政府补贴,到底是补供方还是补需方,一度成为卫生部、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争执的焦点。

公立医院影响医改进程

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原则,是《征求意见稿》一个明确的方向。《征求意见稿》明文指出,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

“在公立医院改革上,财政改革和药品是切入口。”杜乐勋认为,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医院的改革,是新医改中最困难的环节。

正因为如此,《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一个稳妥的做法,那就是近期先开展试点,然后通过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找到符合国情的方案。

基于此,杜乐勋提出公立医院的改革以财政和药品流通为切入口,对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斩断公立医院与主管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取消医院负责人的行政级别。同时,尽快对医疗机构实行“医药分家”,按照医疗机构自身的规律,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