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行创制的第一支中药注射液---柴胡注射液

发布日期: 2008-12-16 | | 【关闭窗口】

艰苦环境下研发

中药注射剂使传统中医药在危急重症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的设想成为可能,这对于中药药剂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柴胡注射液正是我国自行创制的第一支中药注射液。它诞生在战火硝烟的太行山山沟里,距今已有67年历史。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根据地交通不便,加之经常处于敌人的扫荡和封锁之下,西药来源断绝,伤病员的处境十分危急。为了克服缺医少药的困难,当时党组织要求必须靠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以解决根据地军民的需要。因此,当时在各个革命根据地都先后建立了许多制药厂。晋、察、冀根据地的医务人员和战士们根据太行山地区药材资源丰富的特点,多从中药中寻
求药源。

1939年,当时的总卫生部部长孙仪之受朱德总司令的指示,从卫生部医训班抽调了刘英桂等几名同志,组成了前卫制药所(后改成八路军前总卫生部卫生材料厂)。孙仪之明确指出,制药所的具体任务是自力更生制备军用药品,并要求引用太行山区丰富的药材资源进行开发研制。在前卫制药所成立的同时,八路军总部卫生部还命令一二九师也组建了制药厂,由当时的一二九师卫生部长钱信忠主导。制药厂利用当地中药材,加工制备了紫草膏等数种中药制剂,因其疗效显著,受到了医生和伤病员的好评。

1940年冬,为响应党中央精兵简政的号召,由孙仪之主持机构整编工作会议,决定以八路军前总卫生部卫生材料厂为主,与一二九师卫生部制药厂合并,合并后的卫生材料厂驻扎在武乡县安乐庄,定名为“第十八集团军前总卫生部卫生材料厂”。毛泽东主席还为卫生材料厂亲笔题词:“制药疗伤,不怕封锁,是战胜敌人的条件之一”。朱德总司令也寄望卫生材料厂:“加紧团结,努力生产,多造药品,输送前线,打大胜仗。”

1941年10月,为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卫生材料厂将5个分厂改编为制药所、制造所和绷带材料所3个生产单位。

“暴泼利尔”出生

由于当时的环境艰苦,一些八路军将士患上了流感、疟疾,浑身疼痛,高烧不退,而治疗这些疾病的奎宁等药品异常缺乏,严重地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为了更好地利用当地丰富的中草药资源,钱信忠部长号召并带领广大医务人员上山采集传统中草药柴胡,采回清洗后将其熬成汤药,汤药给病人服用后收到了很好的疗效。为了方便使用和携带,制药厂的同志又设法将其制成柴胡膏,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柴胡做成的膏剂疗效不是太好。

怎么办?钱信忠经过研究,建议卫生材料厂将柴胡进行蒸馏提取制成针剂。大家认为这个设想很好,于是,该厂药剂研究室主任韩刚和李昕等马上带领一些人员着手开始研制。要做针剂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需要密封包装。正在此时,卫生材料厂下属玻璃厂的安瓿项目试制成功。,好消息传来后,制药所马上派人去联系。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制成了第一支柴胡注射液,并取名为“暴泼利尔”。

经多次临床试用,“暴泼利尔”治疗疟疾及一般的发热疾病效果显著,且未发现有毒副作用。由于疗效较好,使用广泛,当时部队的需求很大。据参与研制的同志回忆,当时一个药厂每月就要生产10万盒左右的“暴泼利尔”。

1941年5月1日,“暴泼利尔”受到晋冀鲁豫边区大会的奖励。后来正式命名这种针剂为“柴胡注射液”。1943年5月,《新华日报》(太行版)发表了题为《医学界的新贡献——利华制药厂发明柴胡注射液》的报道,称之为封锁线的一大创举,成为我国最早有关中药西制成功的史料记载。

 

原文链接:

http://www.yyjjb.com.cn/html/2008-12/01/content_80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