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消费者说:输液再也不敢用中药注射剂了

发布日期: 2008-12-10 | | 【关闭窗口】

“输液再也不敢用中药注射剂了,医生如果开了这种药,我会拒绝使用。”某消费者说。

“我们在临床上已经很少开中药注射剂了,即便使用也会非常谨慎。”某临床医生表示。

“上半年销售情况还不错,但10月份以来,中药注射剂产品销售量下滑了30%左右。”某制药企业表示。

如果说2006年鱼腥草注射剂的暂停使用只涉及了该品种生产厂家的利益,而刺五加事件和茵栀黄事件的接连发生,在媒体的炒作下,波及的却是整个中药注射剂产业。

面对公众和媒体的质疑声、封杀论,中医药界的院士、专家站了出来,企业聚拢在一起,相关协会、监管部门也都高度重视,从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推动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展开了积极行动。

1

专家呼吁:     千万不能因噎废食

11月底,几场有关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研讨会在北京相继召开,大家都在为中药注射剂品种和产业的未来捏一把汗。

对中药注射剂的全面否定和“一棒子打死”的说法,是张伯礼、李连达两位中医药界院士非常不赞同的观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不管不行,全面封杀更不行。”“我们要正视安全性问题,但不能因噎废食。”

中医界专家普遍认为,中药注射剂是中国特有的药品剂型,它是基于传统中药的一个创新剂型。在继承传统中药确切疗效的基础上,中药注射剂具有药效迅速、作用可靠的优点,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发展非常迅猛。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如慢性病、全身性疾病方面,相对于部分化学药品,中药注射剂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

在“非典”期间,中药注射剂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清开灵的疗效获得了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的认可,攻关组曾宣布:大量实验表明,清开灵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等8个中成药能够明显改善“非典”症状。

2007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从安全性、有效性、必要性三个方面提高了中药注射剂的门槛。这表明,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药注射剂已经从剂型创新到重视疗效,进而重视安全性,再到现在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并重,符合药品的发展规律。

临床大夫对中药注射剂的疗效和安全性最有发言权。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高颖表示,在他们科室,中药注射剂的应用一直比较多,有清开灵、参脉注射剂等,没有发生过一例严重不良反应。虽然一些品种在基层临床上发生了不良事件,但对中药注射剂要进行客观分析,不能“一刀切”。

然而,中药注射剂近来屡屡陷入“安全门”事件,使公众心理蒙上了阴影。“过去我们总是强调中药的无毒无副作用,公众形成了中药绝对安全的概念,接连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公众在感情上不能接受。药品存在不良反应是药品本身的属性,今后我们要从医学的角度,实事求是地宣传中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表示。

“在目前的媒体环境下,医生很害怕使用中药注射剂,影响了临床正常使用。”西苑医院副主任医师冯德华说,“媒体应该对中药注射剂有客观、公正的报道和舆论导向。”

“我们对中医药注射剂产业的前景十分担忧,长此以往对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并不利。”吉林集安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力表示,“但从相关部门和临床医生那里了解到的情况让我们吃了定心丸,大部分医生还是认可中药注射剂,政府部门也不会放弃这个品种。”

2

企业心声:     客观分析不良反应

分析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成因,通常有药物、使用和患者等三方面的因素。药物因素造成的安全性问题,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中“先天不足”是安全性频发的根源所在。

“我国目前共有中药注射剂134种,这一百多种中药注射剂大多是1985年以前研发并被批准生产的,当时的科研基础差、水平低,中药注射剂研究先天不足。相关基础研究工作不充分就仓促上市,给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留下了隐患。”李连达介绍。质量标准不完善、成分说不清、生产工艺落后,这些“先天不足”让中药注射剂饱受诟病。

据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为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3.52%和12.29%。有的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成分本身就是致敏原,例如,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绿原酸是高致敏物质;丹参所含的丹参酮能引起过敏反应。另外,中药注射剂中的添加剂、助溶剂、稳定剂、稀释剂等附加成分也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在李连达主持的一项“高危品种中药注射剂致敏性研究”中显示,部分中药注射剂在生产中加入的助溶剂聚山梨酯80,是导致严重过敏反应的“罪魁祸首”。

除了药物自身因素外,临床上不合理使用问题不容忽视。首先,临床配药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如注射用双黄连应先以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再用稀释剂稀释,但临床上有的操作人员直接用稀释剂溶解,导致微粒数增加或溶解不充分。其次,临床给药过程中药物浓度或用量过大、给药速度过快、环境温度过低,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另外,中药注射剂应尽量避免与化学药合用,更不能擅自扩大用药人群范围。

“我们十分注重临床操作规范”高颖表示,“比如给病人输清开灵注射液时,先要向输液器管道中冲入100毫升的生理盐水,再点滴清开灵,然后再冲入生理盐水,才能点滴别的药品,以防止药物混合发生不良反应。如果是外地或郊区病人带药外出输液,我们都会在病例中把这些操作流程写清楚。”

“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在基层临床表现得相对突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研究员梁爱华表示,“基层医院在中药注射剂适应证的掌握上并不到位,对不良反应的判定上也存在不足。如果某一患者在使用多种药物后出现了不良反应,基层医生往往会认为和中药注射剂有关。这种认识存在偏颇。”

“中药注射剂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一出事就把责任都推给生产企业,归咎为质量问题。我们应该科学分析、理性分析原因后,再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多位企业人士发出了这样的心声。

3

产业反思:  正视自身问题跨越危机门槛

自刺五加注射剂不良事件发生以来,销售量骤然下降是信任危机中相关企业最直接的体会。此时企业人士的心情是复杂的,焦急的同时更多的是无奈。

“社会对中药注射剂的不信任感,使我们心理很不是滋味。”杨力说。

“一些医院让我们签订生死状,一旦药品出事,责任全由企业承担。”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萧伟感慨。

“这场信任危机从短期看将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一些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低的企业,将受到致命的打击。”神威药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振江表示。

不可否认,中药注射剂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一些“硬伤”,已成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绊脚石,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逐渐恢复公众信心。

“‘刺五加不良事件’的根源并不是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而是反映了部分企业质量管理不严,质量意识淡薄。”萧伟说,“目前,许多药材仍没有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已建立的GAP基地药材在产量、质量上也不能完全符合生产企业的要求。实际上,药材产地不同,会引起药材质量不稳定,造成注射液成分不同。另外,部分辅料尚没有注射用标准,质量难以控制。”

另外,企业生产工艺落后会导致制剂中的杂质难以除尽,相同品种的不同厂家由于制备工艺差异,也会导致产品内在质量不同。

信任危机犹如一针强心剂,促使产业界必须正视“硬伤”,要跨越 “门槛”,且不能回避。企业如果不进行技术投入和提高标准,势必会被逐步淘汰。随着国家加强监管,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不断完善,产业集中度也将不断提高。

“‘一支药,两条命’,一条是患者的生命,一条是企业的生命,来不得半点的马虎。”李振江说。

要想跨过门槛,企业要多管齐下。步长集团生产总监王西芳认为,应提高中药注射剂物料标准和生产工艺水平,加大科研投入。

开展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应成为企业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李振江表示,中药注射剂同其他药品一样,上市前所做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由于受动物种属、受试人群、观察病种、用药情况等因素的限制,很难准确预测日后大量用于临床的安全性,因此,再评价工作十分必要。

4

各方建议:  再评价标准应逐步提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推动中药注射剂标准和质量的提高,先后修订了鱼腥草注射剂说明书,颁布了《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以下简称《基本技术要求》),对中药注射剂在内的注射剂生产工艺和处方开展核查等工作。据了解,国家局正在考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药品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相关工作可能从中药注射剂开始展开,目前,再评价工作方案正在征求意见。

据国家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征求意见当中的再评价工作方案,将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处方核查和监督检查工作,加强中药注射剂再注册管理,明确再评价意见,提出改进要求,组织开展再评价工作,加快药品标准提高工作步伐。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加强流通环节的监督检查和药品抽验工作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表示,开展再评价工作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李连达表示,再评价工作思路是可行的,考虑得很周道、全面和及时,是当前环境下应该全面开展的一项工作。张伯礼说,开展中药注射剂再评价要全面监察、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比如,1985年以前研发并被批准生产、研究基础比较薄弱的中药注射剂应该成为再评价的重点。另外,要从中药原材料、生产过程、工艺、说明书等多个环节进行提高和监督,围绕关键环节进行提高。

萧伟建议,对已批准的中药注射剂中不适于作为注射剂的品种取消文号,其他品种严格按照《基本技术要求》进行再评价。而已申报但尚未批准的品种,应按照《基本技术要求》补充研究资料,符合技术要求后予以批准。

相当一部分企业希望,再评价过程中能把新老品种区别对待,并根据企业现实情况和科技条件逐步提高再评价标准。

“依靠再评价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但随着科技进步,实现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逐步提高是可能的。”张伯礼表示。

据了解,康缘药业的再评价工作走在了前列。2006年3月~2007年7月,康缘药业主动与江苏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联合开展了热毒宁注射液的医院集中监测研究,共在江苏省内46家医院完成了11707例不良反应监测,总体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8%,未发现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据了解,康缘药业正在开展热毒宁注射液上市以来,更大范围的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分析。

针对影响临床安全性的各种因素,康缘药业对热毒宁注射液还开展了系列基础研究,主要包括:开展了滴速、药物浓度及与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甙类、双黄连注射液等配伍使用考察,避免使用方法不当引发的不良反应;建立销售、流通使用管理规程,从流通、储存、使用等过程严格监督产品质量,控制不良反应发生。企业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主动对说明书进行了修订。

“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刚刚起步。”李振江说,“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加大投入,建立临床信息反馈和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生产企业要规范说明书,写明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便医生和患者掌握和处理。企业、医院要加强收集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完善安全用药提供依据,同时对药品使用过程中出现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建立应急机制。”

眼下,中药注射剂正处“信任危机”中,行业士气需要提振,多家中药注射剂主流企业正在酝酿对社会进行质量宣言承诺,积极推动中药注射剂质量和标准的提升。相关部门也已经注意到临床用药的不规范行为,正在酝酿出台中医药临床用药指南。产业界、政府、协会等都在借助多种方式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恢复大众对中药注射剂的信心,推动民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